加快实施空间信息走廊 助力“一带一路” 建设

    ​  深化“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应用与产业国际化发展研讨会在南宁顺利召开
      9月11日,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前夕,国防科工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南宁市联合主办深化“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应用与产业国际化发展研讨会。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刚出席会议并讲话。会前,举行了广西高分中心成立暨卫星数据共享与区域应用推广合作签约仪式。
      吴艳华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高分专项、北斗导航、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硕果累累,我国遥感、导航和通信卫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实施 “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就如何建设和应用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吴艳华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以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应用和产业为目标,做好空间信息走廊实施的顶层能力策划。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遥感、导航、通信卫星信息的应用需求和市场前景分析,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热情,做好顶层实施策划。坚持走军、民、商融合发展道路,盘活在轨卫星资源,构建具备连续、稳定服务能力的天地资源系统,大幅度提高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和服务能力。
      二是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工程协调和推进机制,大力协同,共同推进走廊工程的实施。国家航天局会同国家发改委,按照开放、包容、共享、共用的理念,从空间信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出发,结合“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重点项目安排,建立跨部门的工程协调和推进机制,充分吸收工程建设、空间信息应用、系统运营维护、金融投资管理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单位共同参与空间信息走廊的实施,构建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单位参与的工程实施主体。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探索形成空间信息商业化运营模式,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支持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为主体的商业航天发展模式,同时加强政府指导和监管,探索形成空间信息应用的商业化模式,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来自国防科工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亚太卫通科技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和区域卫星用户专家、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测绘局等单位的代表,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空间技术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相关政策法规和合作模式,以及空间信息走廊工程的典型应用作了报告。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也为中国航天特别是商业航天“走出去”,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在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的支持下,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10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提升卫星天地一体化应用能力和空间信息产业的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已有在轨民(商)通信卫星17颗,转发器总数量接近300个,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卫星通信业务拓展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后,形成了“自西向东排开,从印度洋至马六甲海峡再至南海海域”态势,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
      在卫星遥感领域,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南美国家国土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成为“南南合作典范”;在印尼、老挝等19个国家建成了风云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及分发系统;“高分专项”系列卫星、北京二号、吉林一号、高景一号等遥感卫星提升了我国遥感数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能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导航系统的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合作交流取得重要进展,计划于2018年左右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覆盖。
      除在轨交付卫星外,中国航天还为“一带一路”沿线用户提供发射服务,帮助建设地面站、培训卫星人才等商业航天一揽子解决方案。